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后台有很多人提问的问题:自卑。
有一些人的自卑,在言行举止中很容易被看出来。也有另一些人的自卑就会更加隐秘许多:你发现他们自身符合大众眼里的优秀,却频频找一些“实在不怎么样”、对他们并不好的对象;或者明明有很好的工作offer却总是选择一些在别人看来会低于他们能力的工作;或者更微妙的,让你觉得ta有些遥远,似乎总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些表现背后的原因都有可能是自卑。什么是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人又是如何形成一种自卑情结的?为什么我们说自负可能是自卑的一种伪装?
自卑感,是指一种“比不上”的感觉。
自卑感来源于“比较”,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它可能是在与外界他人的比对时,所产生的一种“比不上”或者“比较弱”的感受,也可能是在与自己的理想中标准的对比中,所感受到的“无法实现”或者“能力不足”。这种比不上或能力不足,就可能威胁到我们所认为的、自己存在的价值。许多人还会将这种自卑感压抑到潜意识的层面。
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是每个人都会体验过,也是正常且健康的。而自卑情结却往往会是不健康的。
更负面的恶性循环: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源于人们的自卑感,但它更持续,有自卑情结的人会在很多方面、很多时候、持续感到自卑。它更像是一个让人难以逃脱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个体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或否定。
自卑情结,由阿德勒心理流派(Adlerian psychology)的创始人Alfred Adler最早提出。他认为自卑可以被分为原生自卑(primary inferiority)和次生自卑(secondary inferiority)(Warta, 2008),而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之间的纠葛就会使人陷入一种自卑的恶性循坏,人的自卑情结就产生了。
1. 什么是原生自卑?
原生自卑产生于儿童时期,是人们在面对外在环境时所体会到的不足感(insufficiency)(Sicher, 1991)。这种不足感可能因为个体生长发育的速度落后于同龄人、出生于贫困的家庭环境、或者不当的家庭教育等等。
其中,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见原因。不当的家庭教育可能使得个体在童年时时刻刻都感受到无助(helplessness)、始终认为自己比别人弱小/愚笨,或觉得自己只能依赖别人等等,而这些都是个体最初自卑感的来源(Wexberg, 2016)。
例如,父母不断强调孩子的缺点、所犯的错误,或恐吓孩子说“别人都能把书念的这么好,你为什么不行?念不好书将来长大有什么用?还不是就是混吃等死?”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教养之中,会让孩子始终认为自己就是比不上其他人,从而产生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2. 什么是次生自卑?
次生自卑则是指,产生于个体成年时期的自卑感,即当成年后的个体发现,自己并没有能力实现自己虚构的目标或内心的标准时,所感到的自卑(Warta, 2008; Wexberg, 2016)。引发次生自卑的事件,可能是失败的求职经历、不理想的学习成绩等等。
次生自卑会迫使人们回到原生自卑找寻原因。
次生自卑会唤起人们心中的恐惧、羞耻、脆弱(这些与原生自卑紧密相连的感受),和对原生自卑的记忆。那些有着原生自卑的人,在面对次生自卑时,会倾向于认为就是因为自己很无助,自己比别人弱小,或者自己总是需要依赖别人,才让自己没有能力去实现心中的理想(Warta, 2008; Wexberg, 2016)。
成年后发生的事,仿佛是对幼年时自卑的佐证。他们很难相信失败是一时的,他们自身还可以做到更多。
这样,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的纠葛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原生自卑使得人们为了自我保护而发展出了一个虚构的目标,这个目标却又让人在成年后产生了次生自卑,次生自卑往往又会把我们带回到自卑的原点。就是这个看似矛盾的循环把很多人困在了自卑的情结里。
值得一提的是,一次偶然的打击并不会让人永久地困在自卑情节里,而是从小到大,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挫折、失败不断消解个体的自我价值感的同时,个体又遭受到了来自父母、同伴、老师、同事的嘲讽和指责,才使人在自卑的情结里越陷越深。
自卑情结可能有哪些表现?
陷入自卑情结的人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以下是一些,不同的有着自卑情结的个体可能有着其中一种或多种表现(Warta, 2008; Mitchell,2015):
1.做事十分害羞、胆怯、犹豫不决,甚至无法承担任何个人或与工作有关的责任,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种自我怀疑也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
2.从社交圈消失,拒绝与他人往来,因为他们会认为,就是因为有了与他人的比较才会使自己陷入自卑的困扰,如果脱离社交,自己就可以避免受到自卑的困扰了。
3.与前一种人相反,有些有自卑情结的人会需要通过持续地、过度地寻求他人的关注,来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长期以来的自卑和低自尊,使得他们没有办法肯定自己的价值,只能依赖外界的关注/评价来对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
4.异常的争强好胜,攻击性强。还有一些有自卑情结的人会表现出很强的好胜心,他们希望通过表现得强大来弥补内心自卑的感觉,这也被看做是一种个体希望打破循环做所的补偿式的努力。
自卑和自负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事实上,自负情结很可能只是自卑情结的一种伪装。
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一系列的人生目标与理想,获得名利、掌控感、成功或是幸福等等。不同的是,自卑情结的人内心充满了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一方面他们不相信自己能成功,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做出很多努力来减轻自卑带来的不适。
例如,前文提到的,他们可能会表现得比常人有更强的好胜心,这就是他们所做的一种补偿式的努力。
这种补偿用力过猛的时候,就会发展出一种“自负情结”(superiority complex),也就是把自己伪装得比别人优秀,来掩盖内心的自卑感(Mitchell, 2015)。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很弱小,有一种方法可以让Ta感到自己很强大,那就是去使得别人都感到他们自己很弱小。
所以,那些以言语贬损他人、抬高自己的人,用暴力胁迫他人的人,或者认为世界上唯有自己最具魅力的人,看似表现得很自负,其实这些行为都是他们内心自卑的伪装,也是他们为了逃离自卑情结所做的努力。真正的强大,不需要通过让别人感到弱小来获得。
那么,如果你感到自己可能是一个有自卑情结的人,又或者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伪装自负的自卑者,应该怎么办呢?
1. 要知道,自卑对人的影响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自卑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能够给我们一些努力的动力。
2.需要把次生自卑和原生自卑分割开来看待和处理。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些原生自卑,你需要更好地理解到过去对你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你需要经常提醒自己,你对自己的评价可能是过低的。你也需要不断告诉自己,你现在遭遇的挫折并不是因为你小时候就体会到的那种,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而只是一个可以被处理的现实事件。
3.持久稳定的友谊(或好的更加亲密的关系)也是我们应对自卑的缓冲器(buffer)。朋友可以给我们一些积极正面的鼓励,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优点,这些对于有自卑情结的人而言,朋友的肯定都是对他们努力改变的一种肯定和正向强化。
编辑:四川省商务学校
学校地址:成都市郫都区安靖镇下街33号 邮编:611731 联系电话:(028)67583300 传真:(028)67583310 招生电话:(028)67583318、67583319 技术支持:四川省商务学校信息中心(67583322) 四川省教育信息化与大数据中心(四川省电化教育馆) 版权所有:四川省商务学校 ICP备案号:蜀ICP备130215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