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的学生坠亡事件,撕开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口子。
所有人都在找更符合自己想象的理由。我们不能接受一个热爱生活,关心家人,优秀上进的人的辞世,是因为心理危机到了临界点。
走在大街上,你不知道与你擦肩而过的一个人压抑到了什么程度,所以总是出事后,才惊讶,好好的一个人,怎么突然就没了。
我们都从孩子长大,也可能为人父母,看见新闻上命运轮回,想要改变,却又千头万绪,束手无策。
看报道中对这个孩子的描述,他是一个懂事优秀的孩子,让父母老师都放心,虽然也给同学提过厌世的想法。
如果他可以给父母老师讲自己的压力,如果周围人能察觉到这些求救的信号,会不会好一点?
本文无意对此类事件的原因做任何推论,只是对青少年抑郁情绪做一点探讨,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
01/one
好好的孩子,为何突然崩溃?
“崩溃是因为想起了以前的历次崩溃。”
王朔在《致女儿书》中写的这句话,经历过绝境的人一听就明白,虽然每个人的绝境都不一样。一个成年人的深夜痛哭,和一个不想上幼儿园的孩子感受到的痛苦可能是同等的分量。所以每次看到学生自杀的新闻,我在评论区看到有人批评现在的孩子没有吃过苦,太脆弱时,总是十分心疼。孩子的世界比成年人狭小,成年人眼中微不足道,在小孩世界就如泰山压顶。对一个小朋友来讲,一次挫败的考试,一个来自家长失望的眼神,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青少年自杀频发,让人极度痛心。没有人会知道他在做出这样的选择前,一次次累积了多少崩溃。如果有一次能被细心的家长、老师同学发现,会不会就少一起这样的悲剧?如果我们能认知到自杀的最根本的因果,是不是也可以阻止这一切?
涂尔干在《自杀论》中谈到利己性自杀,“利己型自杀的原因是个体想要在社会、家庭、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只要自己身处的环境让自己充实,有价值,那么他就不会追问活着是为了什么?从而也就不会想到死亡。防止这一病根的唯一方法是恢复社会组织的统一性,使它能把个人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个人产生依恋集体的感情。”
并非生活在集体中,就能与集体有紧密的情感联系。富士康“六连跳”背后,是一个严密的工作系统,住同一个宿舍的员工都难以相互见面。活在倒计时中的外卖员,在被系统“优化”后,在时间的孤岛中,同样会感到深刻的孤独。
人群中的孤独,最难被人察觉。即使是在集体中最活跃、社交关系良好的孩子,也可能因为孤独而出心理问题。
02/two
没有叛逆期的乖孩子,
成长最为压抑
我记得以前听到一个同事讲,自己的女儿太乖了,一直都很听话,不像年轻人,年轻人就应该叛逆一点。
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 简直是又感动又震惊。不知道是不是她年轻时叛逆过,感受到了叛逆的价值。
很少有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太乖,大多数是担心孩子不听话。她的女儿二十多岁,和我差不多大。我自己是没有叛逆期的,深刻地体会到那种压抑——你要永远地去做那个乖孩子,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把自己脑子里所有想法都当做自己的想法,你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你做许多事是被训练的结果还以为是出自自己本心……
压抑到什么程度?压抑到你连压抑本身都无法察觉,你只是感觉做事情越来越没有动力、不敢自我表达、习惯察言观色、自卑、拖延……并开始怀疑活着的意义。
人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时,可能并不是他思想有多么深邃,而是他在现实生活中不快乐。他不得不找出一个意义来,支撑自己度过那些毫无价值感并且痛苦的日子。
真正让人感到痛苦的是自身的无存在感。你有时候遭受的是集体的孤立,有时是习得性无助,有时候,是因为长期讨好别人形成了虚假人格。一个从来不敢暴露真实自我的人,这短暂的一生,又真实地活过几天呢?
虚假人格会在什么时候被自己发现?在亲密关系中。一段关系需要坦诚相见的时候,真实的自我必须被看见。当一个人要去成长的时候,他必须去面对真实。
一个真诚、心无挂碍、坦坦荡荡的人会过得多么轻松,多么有活力,是那些心事重重的人难以想象的。
一个人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就会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内耗中,疲劳、忙碌,却又不知道在做什么,原本充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被阉割。许多人年纪轻轻,却死气沉沉。
如果内耗过大,到最后真的就觉得生无可恋了。
03/three
攻击力的释放,
是生命力与创造力的来源
叛逆期是人生长发育的自然阶段。父母需要接纳,而不是去扼杀。
青春期是自我认知的觉醒与过去认知相磨合的时期,它是向外探索的过程,也是长期压抑的一个释放,它会呈现反叛——一种向外的攻击,攻击力也是生命力。许多家长不能接受这个事,只是觉得孩子突然就变了,难管——一些父母觉得听话的孩子才是他们的孩子,不听话的孩子则有点万恶不赦。孩子一旦叛逆,要么对孩子全盘否定,要么放任自流,这都会导致不好的后果。
还有一种听话的孩子,叛逆期直接被阉割。这种孩子不是一天养成的,是从小规训的结果,他们从小就以维护父母情绪为重任,不忍心或者不敢让任何大人失望,一切力求完美,甚至在叛逆期,也能控制自己“不变坏”。不是父母带大了他们,而是他们在养育父母。
为什么会有叛逆期?因为成长需要生命力。
弹簧被压了很久是不是要弹起来?他们之前会有所不满,但不敢表达,积累到青春期,就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释放。经历过完全听话时期的孩子,开始释放生命力,就像沙漠玫瑰,久居旱地,在水的滋养下,慢慢舒展叶脉,往真正的成熟迈进。
没有叛逆期的孩子会怎么样?
一是会把攻击力由向外变为向内。他们怎么敢让别人失望,或者知道告诉家长老师也没有用,只好不停地批评自己,不停地贬低、否定、羞辱自己,觉得自己是个垃圾,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严重者会自残、自杀。我青春期极度压抑时经历过自残,手臂上至今有长长的刀痕,比较轻,也有想引起父母注意的想法。我记得妈妈发现我手臂上伤痕后,她直接问我,你怎么不割手腕?有时候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自恋,非要去战胜孩子而不是理解孩子。
二是叛逆会在成年后爆发。他们会在成年后去寻找自我,甚至不计代价。反而是那些该叛逆时叛逆过的孩子,平平稳稳、踏踏实实地开始生活了。玩过的孩子当然就不想玩了。
而没有叛逆期的孩子,他们的心智会在某个层面永远地停留在发育不良的青少年时期。
04/four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
尊重孩子的精神胚胎
如果父母本人经历过青春期,自然会知道叛逆期是一个自然存在的过程,不必压抑,且做如是观。只是许多人长大后,就忘记自己曾经是怎么长大的。
就像许多人相信孩子是一张白纸,于是开始按照自己的认知在上面乱涂乱画——你所认为的正确,如果违背了孩子的本性,就是在乱涂乱画。有的家长喜欢为孩子安排一切,在真实的世界中强悍地为孩子定制生态环境,像《楚门的世界》,虽名保护,也从物理和精神上掐断孩子去探索世界的可能。
你怎么能保护他一辈子呢?在虚假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怎么去保护自己的孩子?许多真实他根本就没有接触过。
教育孩子时,让孩子用间接经验代替实践,看似捷径,其实走了弯路。色、声、香、味、触,孩子是通过感觉接触去学习的,只被安排背课本,只是知识量的增加,而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是自我驱动,是要独立去经历,遇到挫折,再调整,再遇到挫折,独立完成探索这个过程。破坏孩子学习的内驱力,是断了学习的根。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 成年人却想当神。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了“精神胚胎”的说法。
“成人错误的以为婴幼儿没有自己的精神生命,然后因此错误地相信,只有经过成人的照顾和协作,幼儿才能被激发出生命力,成人把这种协作当成是个人的责任,而且自己想象是幼儿的塑造者及精神生命的建造者。”
我们脑子里面对许多事物的认知,在接触之前,直接被下了定义。间接经验给人最大的障碍,就是活在虚妄的世界。
传播学有个概念,叫“拟态社会”,“绝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身外世界,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做出的反应,而是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产生脑海图景。”精神病学家欧文·亚隆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说道,“大多数心理治疗必须去调整个体毕生假设出来的世界。
我们所认知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全部的认知中。有的家长会有意无意地给孩子制造拟态社会,这些孩子需要在很多社会实践后才发现自己父母错了。
编辑:四川省商务学校
学校地址:成都市郫都区安靖镇下街33号 邮编:611731 联系电话:(028)67583300 传真:(028)67583310 招生电话:(028)67583318、67583319 技术支持:四川省商务学校信息中心(67583322) 四川省教育信息化与大数据中心(四川省电化教育馆) 版权所有:四川省商务学校 ICP备案号:蜀ICP备13021568号 |